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從事實業的企業家們,如何看待國家的相關政策措施?對振興實業又有什么建議?人民日報記者日前調查采訪了娃哈哈、三一重工、海爾等10家企業負責人。
“最困難的時期基本挺過來了”
2016年下半年以來,實體經濟企業壓力有所減輕
從簡政放權、簡化審批到減輕負擔、降低成本,從革除頑疾、改善環境到保護產權、穩定預期……剛剛過去的2016年,為給實體經濟加油鼓勁,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于發展利好、改革紅利,實體經濟企業的感受最為直接。
“最困難的時期基本挺過來了”——多位企業家表示,2016年下半年以來,總體環境趨于穩定,實體經濟企業的壓力有所減輕。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總裁莊丹告訴記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初見成效,經濟結構向內需和服務業主導的轉變也正在加速,這些都對實體企業產生了正面影響。
湖南華菱鋼鐵集團董事長曹慧泉體會到,2016年國家堅決去產能,鋼鐵行業形勢有所好轉,“雖然仍處于比較困難的時期,但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了?!?/span>
海爾集團副總裁李華剛表示,壓力最大的時候是2016年上半年,感覺市場一路下滑,同行業的不少企業都有絕望感,這主要是出口大幅下滑造成的。一方面,出口下滑對企業訂單有影響,另一方面,出口下滑導致很多工廠關停,農民工不敢消費,內需減弱進一步打擊家電企業。不過,像海爾這樣的大型品牌企業,倒可以借機整合行業資源。
企業家對國家振興實體經濟的多項政策表示肯定和歡迎。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總經理宋鑫表示,今年讓實體經濟受益最大的無疑是各種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的政策“紅包”,比如直供電改革、資源稅(費)減免、所得稅減免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莊丹眼中,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智能制造扶持政策的出臺,以及降成本措施落地等都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必要的助力,同時有助于增強企業信心。
正如各家企業所感受到的那樣,去年以來,我國實體經濟的生存狀況與發展環境呈向好態勢。稅費壓力有所緩解:營改增全面推開,全年減負達5000億元;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費率,預計減輕企業負擔1200多億元。盈利水平有所提高: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6%,民間投資增速企穩回升。
“成本偏高還是制造業企業最大困難”
物流成本不降反升,金融成本仍居高不下
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企業綜合成本穩中趨降:10月份,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3元,同比下降0.13元。談起降成本,受訪的企業家有些糾結。既有肯定:“如果沒有這些降成本的措施,2016年制造業企業可能會更難”;又有苦水,“成本偏高還是制造業企業眼下最大的困難?!?/span>
要素成本特別是物流成本高?!爸醒朐诮党杀?,但我們感覺到,下半年以來,物流成本不降反升,而且升得比較快。” 曹慧泉說,公路總體運價在上升;鐵路方面,有些時段運力非常緊張,基本的保供應都很困難,“在經濟沒有完全企穩的情況下,短期內突然出現的物流成本上升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很大壓力?!?/span>企業普遍反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各種運輸方式的噸公里運價不算高,但由于各種方式間銜接不暢,轉運環節多、周期長,最終總費用高出不少。制造業生產成本中有三成左右被物流占去,遠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10%—15%。
金融成本居高不下。多家企業表示,目前銀行貸款門檻較高、對抵押物要求較嚴、擔保條件較苛刻,給企業帶來很大困難。貸款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企業融資貴、資金實際成本高,使企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步履維艱。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剛反映,由于國家對鋼鐵業的宏觀調控,不少銀行對鋼鐵業貸款搞“一刀切”,造成即便是優質鋼鐵企業也得面臨貸款難、貸款貴的困難,加重了企業融資負擔,“我們雖然在全世界特鋼行業中已經做到了單體規模最大,但出口比例還是偏低,主要是受制于外貿業務板塊得不到足夠的信貸支持,目前只有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少數金融機構對我們的外貿業務發展提供了較優惠的信貸支持?!?/span>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后認為,一些銀行對民營企業還沒有做到一視同仁,貸款利率也偏高,成為困擾民營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小企業最大的難題。
成本高導致大量制造業企業不敢進行新的投資?!肮I用地需要幾十萬元、上百萬元一畝;把水、電、氣接入工廠都需要高額費用;環評、能評、清潔生產等各道審批環節也要花不少錢請第三方出報告?!弊趹c后說,這種狀況把不少原本想投資實業的企業嚇了回去,甚至嚇到了國外去。
“實體經濟是本,不能本末倒置”
金融業占GDP比例快速提高,“開廠不如炒房”的狀況大量出現,經濟存在“脫實向虛”隱憂
強調發展實體經濟不是排斥虛擬經濟。企業家紛紛表示,振興實業,必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讓虛擬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把握住實體經濟的基礎性地位,防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擴張——
多位企業家談到,近幾年來銀行業盈利狀況顯著優于實體企業,實體經濟中的制造業企業很多處于虧損狀態,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既會影響實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也有可能導致信貸資產風險增大。
“金融業的回報大大高于實體企業,傳統制造業被金融資本抽血,工程技術人員的收入和地位相對下降。振興實體經濟,必須改變這一狀況?!?nbsp;湖北科邁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初哲說。
莊丹表示,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但是,近兩三年來,金融業占GDP比例快速提高,制造業比重卻在下滑,經濟存在“脫實向虛”隱憂?!皩嶓w經濟是本,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倒影’,不能本末倒置?!?/span>
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
莊丹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強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根本途徑。同時也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穩定的投資渠道,并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一些制造業企業把目光轉向產融結合。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介紹, “單純依靠制造業,集團的發展負擔會特別重。我們今年取得了金融租賃牌照,專門用于服務協鑫旗下的三大光伏上市公司。從實際效果看,產融結合的戰略對實體產業起到了有力支撐?!弊趹c后建議,“銀行可以與優質企業共同籌辦風險投資基金,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將有利于我國制造業彎道超車?!?/span>
2016年,險資頻繁舉牌,給扎扎實實做實業的企業不小沖擊。多位企業家表示,保險業助推中國制造,要做善意的財務投資者,不做敵意的收購控制者。當然,實業企業也要堅持創新驅動,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加快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朱共山認為,要鼓勵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但不應過度金融化?!敖韪軛U控股上市公司,進而淡化主業去搞資本運作的行為,應當堅決制止。最近,有關部門對這種現象嚴格監管,是對做實業者的支持?!?/span>
房地產屬于實體經濟,但在加杠桿的情況下,使行業發展“變了味兒”。采訪中,多家企業反映,他們仍看好實業、堅守實業,但身邊的確大量存在“開廠不如炒房”的狀況。有企業家感慨,開一間廠子,要向政府討審批,向銀行討貸款,再向采購商討回款,處處為難。炒房子,誰的臉色也不用看,還來錢快。萬科總裁郁亮坦言,房地產業需要健康穩定的發展。房地產業每年有10萬億元左右的銷售額,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很長?!安荒芤驗榉績r的暴漲形成資產泡沫,從而積累金融風險?!?/span>
“期盼政策再加把火”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做強實體經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