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口模架(又稱單分型面模架),標準長闊尺寸由150mm x 150mm(簡稱1515系列)至600mm x 800mm(簡稱6080系列);因A板,B板,推板及托板組合的不同,共分A,B,C,D四個型號。而模架因碼模結構不同,而有工字模 (I型),直身模 (H型)及直身模加面板(T型)三類,結合A,B,C,D四個型號,標準大水口模架共有 12 種不同型號規格,模具制作者可因產品要求而選擇不同的型號規格。
大水口模架各部位的作用是什么呢?
上板(T):根據它的寬度來決定所安裝的成型機,在板中央(KO孔處)有定位環與灌嘴套,它們是起決定所有的成型機與擺放的位置,通過灌嘴套使原料流進去。
下板(L):和上板相同的KO孔處有頂模塊,頂模塊從成型機中被頂桿頂出,同時它還起到推出頂出板的作用。
母模(A):位于上板的下面,原料進入灌嘴后,通過流道進入模腔中,制品就附于表面,因此,母模為制凹型,流道是設在公模側的,因為母模是固定的。
公模(B):分模面以下為公模側,公模為凸形與凹形的母相配合,制品就在這個空間產生,由此,流入形成的制品的斷面厚度是否一致是由四個導柱及導套決定的。
墊腳(C):左右各一塊來使頂出上下運動,它們位于公范本與頂出板之間。
頂出板(EF):由上、下頂出板各一塊的形成做上下運動,它是起到制品從模具中脫模的作用,在上頂出板開四個回位銷孔和頂針孔(用來復回與脫模)再用螺絲鎖住下頂出板使以固定,回位銷與公模同方位,為了固定頂出板與保持精度,所以安裝了四個頂出導柱。
中環板(S):起到代替頂針的作用,在模具中讓制品脫離公模側,安裝在分模面以下,公范本上端,和公范本形狀相似用來頂出制品,制品形狀的成型加工時,必須嵌在公范本里,為了能上下做運動,從分模面開始,根據形狀在下面設成錐形,大約平均為10度左右,那是為了防止封死狀態,一旦出現封死與毛邊的現象,就會耽誤大量時間,有空隙就會出現毛邊,所以在四根回位銷上側鉆螺絲攻牙與板件用螺絲鎖緊,再與頂出板相連結起來,為此,有時根據客戶的希望與要求不加頂針的話,制品的里側(公模側)就不會出現頂針印,這種樣式的模架廣為用之,但加工很麻煩。
相關閱讀
各零件的作用
導柱(GP):一般情況下安裝在公模側有四根
導套(BSA、BSB、BSC):是用來套住導柱,使以穩定,安裝在母模側與四根導柱位置相同,導柱與導套是幫助公母模反復運動的穩定狀態,起引導與制品的脫模作用,為了防止導柱與導套滑動時不出現卡死有必要進行熱處理,這是對模具來說最重要的職責,母模與公模分離的那個面叫做分模面,圖紙上會用“PL”來表示,另外,涂上黃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導柱需要制作油溝。
頂出導柱(EGP):與四根導柱類似,使制品從公模中脫出,也為了幫助頂出板上下運動保持穩定性而安裝的,所以會在頂出板上安裝C型導套,同時與頂出板做運動,可以保持正確性,很好的做滑動運動,滑動性能優良的可采用滾珠導套。
回位銷(RP):回位銷也有四根,是起引導頂出板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回位銷是模具制作的標配。
頂針:頂針是起到從公模中頂出制品的作用,叫做脫模,根據制品的不同,頂針使用的數量、直徑、長度也必須改變。
頂針套筒:管套式的形式,在這個管套的直徑范圍內使頂針頂出,這里的頂針為中心頂針,是固定在下板上,對制品起開孔的作用,中心頂針與此管套配合使用,因此這個做頂出運動的管套就叫做頂針套筒。
支撐柱(SUP):在成型時會對模具施加很大的壓力,為了能抵抗這股壓力,在公范本下設制安裝了四根這樣的支撐柱,至于形狀來說圓柱形與方柱形相比,在加工上圓柱形要比較快一點,與此有著相同作用的支撐板來說在價格上會更高一些,加工時間也會更長一些,因此考慮到這些原因,就改用支撐柱。
頂模塊:與下板的KO孔相連接,通過KO孔附在頂出板上,在成型時由成型機的推出棒推出,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頂模塊也沒有關系。
以上便是大水口模架各部位的作用的介紹,更多模架相關知識可關注51模材網模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