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感應電流的電熱效應加熱爐料,完成金屬熔煉的電爐。當感應圈通過交流電時,在感應圈內坩堝中的爐料,由于感應電流被加熱,將爐料熔化。根據熔煉時是否抽真空又分為真空感應爐和非真空感應爐。感應爐主要用來熔煉特殊鋼、合金和有色金屬等。
爐外精煉是把轉爐、電爐中所煉的鋼水移到另一個容器中 (主要是鋼包) 進行精煉的過程。也叫“二次煉鋼”或鋼包精煉。爐外精煉把傳統煉鋼分為兩步:
(1)初煉:在氧化性氣氛下進行爐料的熔化、脫磷、脫碳和主合金化。
(2)精煉:在真空、惰性氣氛或可控氣氛下進行脫氧、脫硫、去除夾雜、夾雜物變性、微調成分、控制鋼水溫度等。目前,爐外精煉設備已成為連鑄過程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煉鋼生產中,采用轉爐(電爐)一爐外精煉一連鑄已成為目前鋼廠通常采用的工藝流程。;
爐外精煉可分為真空、非真空和其他:
(1)真空精煉法
真空吹氬法(Finkl法和Gazid法,美國、法國1958-1963年開發)
真空電磁攪拌去氣法(ISID法,美國1962年開發)
鋼包精煉爐法(ASEA-SKF法,瑞典1965年開發)
真空電弧加熱精煉法(Finkl-VAD法,美國1962年開發)
埋弧加熱鋼包精煉法(L-F法,日本1971年開發)
真空吹氧脫碳精煉法(VOD法,西德1965年開發)
強攪拌真空吹氧脫碳精煉法(SSVOD法,日本1977年開發)
轉爐真空吹氧脫碳法(VODK法,西德1976年開發)
(2)非真空精煉法
氬氧爐脫碳精煉法(AOD法,美國1968年開發)
氣氧爐脫碳精煉法(CLU法,法國和瑞典1973年開發)
鋼包吹氬法(GAIAL法,加拿大1950年開發)
密封吹氬法(SAB法,日本1965年開發)
帶蓋鋼包吹氬法(CAB法,日本1965年開發)
(3)其他精煉法
法國鋼鐵研究法(IRSID法,法國1963年開發)
蒂森法(TN法,西德1974年開發)<;o:p>
氏蘭法(SL噴粉法,瑞典1976年開發)
彈丸發射法(ABS法,日本1973年開發)
喂絲加添法(WF法,日本1967年開發)
合成渣洗法(RERRIN法,法國1933年開發)
煉好的鋼水必須使它凝固后才能進一步軋成鋼材使用。連續鑄鋼(簡稱連鑄)技術的優點是:提高生產率,降低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和對環境的污染,提高金屬收得率,節約能源,為生產過程的緊湊化、連續化、自動化創造了條件等。連鑄時,裝有鋼水的鋼包運至鑄機上方,開啟水口將鋼水通過長水口注入中間包,然后注入結晶器。結晶器是由表面鍍有特殊合金、內部通水冷卻、導熱性極佳的銅板制成的。由結晶器下口拉出的鑄坯,被周圍的噴嘴噴水繼續冷卻而進一步凝固。凝固的鑄坯通過拉坯機拖動而向前運動。鑄坯通過拉坯矯直后,用火焰切割機或剪切機按要求切割成一定長度,打上標記,就可送去軋制。
首先把鐵礦石通過燒結機制成燒結礦。煉鐵采用高爐,如寶鋼的4000m3級高爐,高達100多m,直徑近20m。煉鐵時,把混合后的燒結礦和熔劑,與焦炭分別從爐頂以層狀加入爐內,在下降的過程中,燒結礦受到加熱變成液態;另一方面礦石中的鐵氧化物經還原成為鐵水滴入爐缸,而礦石中的非鐵氧化物,則與熔劑相結合生成爐渣也進入爐缸。由于鐵水的比重遠大于爐渣,所以爐缸中的液體分成兩層,爐渣在上,鐵水在下。每隔一定時間,就打開出鐵口把它們放出爐外。
煉鋼有多種工藝。以下介紹氧氣頂底復吹轉爐。如寶鋼每座轉爐的容量達300t。先將溫度約1350℃的鐵水用鐵水罐兌入轉爐,接著加入廢鋼,然后用氧槍把含氧達99.5%以上的高壓工業純氧吹入爐內,并加入石灰、螢石等造渣材料。由于氧化反應的進行,爐內溫度急劇上升(不需外加熱源),鐵水中的碳和氧化合成一氧化碳,部分一氧化碳再進一步燃燒變成二氧化碳。另外,鐵水中的硅、錳、磷等元素也被氧化,它們與加入的造渣材料結合,形成熔點較低的復合化合物——爐渣。隨著脫碳反應,鐵水中碳含量逐漸降低,當鋼水的溫度和含碳量等化學成分都達到設定的標準時,提起氧槍,傾動轉爐,將鋼水倒入鋼包。
瑞典SSAB鋼鐵集團研發的預硬工具鋼TOOLOX拓達鋼,從煤炭焦化保證高效的燃效及純潔度,獨特的CSR冶煉技術,北歐最好的鐵礦石煉鐵、煉鋼擁有ESR品質的純凈度,具備全球領先的熱處理技術預硬化處理,從而保證了機械性能的穩定性。
有關電渣鋼相關問題還可以參考《模具鋼電渣重熔的特點》